技術與支持
Technology & Support
作者:彭元東,易健宏,郭穎利,羅述東,李麗婭
(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,湖南長沙,410083)
摘要:對微波燒結Fe-2Cu-0.6C粉末冶金材料進行探索性研究,研究不同燒結溫度下微波燒結樣品的性能和顯微組織,并與相同溫度下的常規燒結樣品進行對比。研究結果表明:與常規燒結相比,微波燒結可得到較高的燒結密度以及較高的抗拉強度和伸長率,兩者的洛氏硬度相當;微波燒結樣品在1 150℃時性能最佳,密度為7.20g/cm3,抗拉強度為413.90 MPa,洛氏硬度為E1RB75;微波燒結樣品具有良好的微觀結構,即小的、近圓形且均勻分布的孔隙結構,從而也有利于獲得細小的晶粒和較高的致密度;微波燒結與常規燒結相比,樣品具有更多片狀和粒狀珠光體,能顯著改善其性能。
關鍵詞:微波燒結;Fe-Cu-C合金;力學性能;顯微組織
微波燒結是一種利用微波加熱對材料進行燒結的方法,是近年來廣泛開展的一種燒結新技術。與常規燒結相比,微波燒結具有燒結溫度低、時間短、加熱均勻等特點,可以有效抑制晶粒長大,細化合金的顯微組織,有利于改善燒結體的性能。微波燒結技術被引入材料科學領域已有30多年,但其燒結的材料種類受到限制。20世紀90年代,該技術向基礎研究、
實用化和工業化發展,并在陶瓷燒結方而得到廣泛應用。90年代末期,Rov等成功地燒結出Fe、Cu、Ni、Co、Fe-Cu和Fe-Ni合金等金屬粉末冶金材料。
目前,微波技術已涉及硬質合金、磁性材料、316L不銹鋼、CuTi一金剛石復合體以及Mg/Cu納米復合體等材料的燒結。特別是金屬及其合金的微波燒結與合成成為了研究熱點。
粉末冶金Fe-Cu-C材料用途廣泛,是鐵基粉末冶金結構零件的主要材質。用傳統電阻加熱方式燒結該合金工藝已相當成熟,人們對采用微波燒結工藝也進行了初步探索,但其綜合性能不很理想。在此,木文作者以還原鐵粉、電解銅粉和石墨為原料,研究不同微波燒結溫度對Fe-Cu-C合金性能的影響規律,并對比微波燒結合金與常規電阻加熱氫氣燒結(以下簡
稱常規燒結)合金的力學性能和顯微組織,以便為進一步提高Fe-Cu-C合金的微波燒結性能提供實驗依據。
1實驗
實驗以還原鐵粉(粒度蕊147 gym)、電解銅粉(粒度蕊38hum)和石墨粉(粒度蕊43hum)按質量比97.4:2.0:0.6配料,以無水乙醇為混料介質,球料比為5:1,采用變頻行星式球磨機混合,球磨轉速為120r/min,混合Sh;混后粉末在電熱恒溫干燥箱中干燥。
實驗成形壓力為600 MPa。燒結分為微波燒結和常規燒結2種方式,燒結溫度分別為1100,1120,1150,1180,1200℃。微波燒結采用N2+H2氣氛,保溫10 min;常規燒結采用氫氣氣氛,保溫60min。
采用排水法測定試樣密度。采用LJ3000A型機械式拉力試驗機分析燒結坯的抗拉強度;采用HD工一1875型的布洛維硬度計測試樣品硬度。在MeF3A光學顯微鏡上觀察樣品的孔隙分布、粒徑以及組織形貌,孔隙度的測試為Leica Q520軟件。
2 結果與分析
2.1微波燒結溫度對密度的影響規律
密度是影響粉末冶金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,是評價材料性能的主要指標。圖1所示為2種燒結方式下試樣溫度與密度的關系。從圖1可以看出,微波燒結試樣的密度明顯比常規燒結的高。微波燒結試樣密度為7.05-7.20 g/cm3,隨著燒結溫度的提高,樣品密度增大,在1150℃時達到最大值7.20 g/cm3。但溫度繼續增加時,密度反而有所降低。常規燒結密度在1100-1200℃時為6.867.00 g/cm3;在1180℃時密度達到最大,為7.00 g/cm3。
微波燒結時,其加熱不同于常規加熱,通過對流、傳導、熱輻射的加熱模式。在微波燒結過程中,由于材料內部吸收微波,產生熱量,因而,溫度梯度比常規加熱要小得多。同時,在微波場中,原子擴散速度加快,從而降低燒結溫度和加速反應進行,致密化與合金化過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完成。且短時間內晶粒不易長大,易得到均勻的細晶粒顯微結構,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性能。
通過實驗研究了不同溫度下微波燒結保溫10 min時的燒結密度。結果表明,與常規燒結60 min相比,保溫時間顯著減少。此外,微波燒結對應最佳致密化的溫度要比常規燒結的低,這也表明微波燒結降低了燒結溫度。
在相同燒結溫度下,微波燒結比常規燒結具有更致密的微觀結構(如圖2所示)。此外,金相觀察結果表明,微波燒結有一個致密的核心,邊緣多孔,這表明材料自身發熱,熱傳遞從內而外,材料內部溫度比表而溫度高。而常規燒結則是邊緣較為致密而中心相對多孔的不均勻顯微結構,這是因為材料加熱由外而內,形成熱梯度和熱流方向,受熱不均而形成的,這也是常規燒結粉末冶金零件的典型特征。
2.2微波燒結對洛氏硬度的影響規律
各試樣洛氏硬度的比較結果如圖3所示。由于密度是材料綜合性能的體現,微波燒結樣品的硬度體現出與密度相同的規律,微波燒結樣品在1150℃時HRB達到最大值75。但微波燒結樣品的硬度不能僅僅用微波燒結高的密度來解釋,還要考慮其顯微組織。
在1100-1200℃溫度范圍內,Fe-2Cu-0.6C材料沒有相變,因此,其組成相相同,硬度只與晶粒粒徑和分布有關,晶粒粒徑越小,分布越均勻,則洛氏硬度越高。
由圖3可以看出,微波燒結的平均硬度低于常規燒結時的平均硬度,但相差不是很大。常規燒結在1180℃時洛氏硬度HRB達到最大值79,而微波燒結在1150℃時達到最大值75。
2.3微波燒結對拉伸性能的影響規律
圖4所示為微波燒結溫度與抗拉強度和伸長率的關系。可以看出,隨著燒結溫度的提高,抗拉強度增加,在1150℃時達到最大值413.90 MPa;溫度繼續增加,抗拉強度降低,這與樣品的密度和顯微結構都有一定關系。而伸長率與燒結溫度的關系與抗拉強度具有相似的規律,在1150℃時達到最大值6.0%。

由圖4可以看出,微波燒結與常規燒結相比,微波燒結樣品的抗拉強度、伸長率都遠比常規燒結樣品的高。這與樣品的致密度和顯微結構有關(如圖5所示):微波燒結樣品組織是由大量鐵素體及片狀和粒狀的珠光體組成,而常規燒結樣品的組織中幾乎全是鐵素體,珠光體能提高材料的強度。與常規燒結相比,微波燒結樣品的晶粒粒徑更小,而且晶粒邊界趨于規則化,晶間組織分布更均勻。這是由于微波電磁場與材料相互作用,與常規燒結相比,燒結溫度更低,時間更短,晶粒來不及長大。從樣品的斷裂方式也可以看出:常規燒結樣品是脆性穿晶斷裂,而微波燒結樣品除有脆性斷裂之外,還有韌窩型的穿晶韌性斷裂,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試樣的韌性,從而提高了材料的綜合性能。

由圖6所示微波燒結樣品的顯微組織可以看出,珠光體大多是在晶界上形成的。由于燒結過程在氮氣和氫氣的混合氣氛中進行,可有效減少樣品的脫碳,并且樣品在短時間燒結之后,馬上關閉系統,停下工作,促使樣品在爐腔內自然冷卻,其冷速介于淬火冷卻和慢冷卻之間,幾分鐘之內即可由1000℃以上的高溫冷卻至室溫,因而,使得樣品燒結硬化,出現許多粒狀的珠光體。在成分相同的條件下,粒狀珠光體比片狀珠光體的硬度稍低,但塑性好。而在硬度相同的條件下,粒狀珠光體比片狀珠光體具有更良好的拉伸性能。同時,粒狀珠光體還具有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、冷成型性能及淬火工藝性能。
3結論
a.微波燒結樣品在混合(N2 +H2)氣氛中,保溫10mm時,在1150℃得到最高的燒結密度,即7.20g/cm3,相對密度約為93%。其性能如下:洛氏硬度HRB為7,抗拉強度為413.90 MPa,伸長率為6%。洛氏硬度與常規燒結相比要低,但差別不是很大,其
拉伸性能明顯比常規燒結樣品的優。
b.微波燒結對材料力學性能的改善不僅僅取決于樣品高的燒結密度,還在于其良好的微觀結構:短時間燒結時,晶粒不易長大,易得到均勻的細晶粒顯微結構,內部孔隙很少,孔隙形狀也比傳統燒結的圓。
c.常規燒結樣品的組織主要是由大量鐵素體、極少量珠光體以及大小不一的各種孔洞組成;而微波燒結樣品的組織主要是由鐵素體、片狀和粒狀珠光體以及極少量的孔隙組成。大量珠光體的存在能顯著改善其力學性能。
上一篇: 微波還原法制備三氧化二釩的工藝研究
下一篇: 微波在萃取技術的應用